熱門關鍵詞:usb type c接口type c沉板公頭usb 3.1 type c插頭type c沉板母座type C 公頭
十多年前,USB總線進入主流視野,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存儲方向,并用一個統一的標準把眾多外設都全部拉入自己的陣營。這是他們為整個行業帶來的巨大貢獻,沒有人會否認。但是推廣USB的組織有著特殊的取名技巧,讓人捉摸不透:十多年后的今天,進化了三個大版本的USB標準,不光搞出了一大堆別名,USB 3.1的出現還分出Gen1和Gen2,更別提那些Mini USB、Micro USB、Type-ABC的接口形態定義了。
這讓我們這群普通人看得那叫一個頭疼,以往還從接口和插頭的顏色一眼就判斷出哪個是速度更快的,現在看著這些新冒出來的東西傻傻分不清楚,想選購移動SSD面對這么多接口也不知道如何選擇,下面筆者幫大家科普一下USB各接口的區別。
回望USB從二十年前的1.0起,截止今天廣泛為人所接受的3.0,USB標準總共經歷了四個版本的迭代:1.0、1.1、2.0和3.0,光看阿拉伯數字的話,小學數學及格的人都能知道哪個版本更為先進。但USB-IF有一個起藝名的嗜好,他們給傳輸速率也起了名字:1.5Mbit/s叫Low Speed、12Mbit/s叫Full Speed、480Mbit/s叫Hi-Speed、5Gbit/s就是SuperSpeed,語言的沖擊力可比冷冰冰的數字大多了。
很遺憾的是傳輸速率一定會和USB標準的版本掛鉤,所以USB-IF覺得給幾個USB版本直接上套速率的名字給稱呼起來好像也挺帶感,比如Hi-Speed USB和SuperSpeed USB。結果問題來了,當一個東西存在多種叫法的時候,一旦攪混就讓人摸不著頭腦。大家看起來都很快呀,我怎樣才能知道哪一個是USB 3.0?
而且USB還有一個很棒的特性叫做向下兼容,所以USB-IF也就干脆讓新標準“吃掉”老標準,然后把舊的傳輸速率也劃分到新標準下面,所以在極少情況下你能看到像Full Speed USB2.0這樣的奇葩。
這一團亂麻本該是一個無法收拾的局面,好在USB-IF在推廣USB 3.0的關頭想到了出奇制勝的一招——改接口的顏色。他們決定讓USB 3.0/SuperSpeed USB標準的設備統一采用藍色作為接口塑料板的配色,以和舊標準的接口區分開來。群眾一時間彈冠相慶,哪怕是近視都能一眼認出哪個接口標準更新速度更快了。下游硬件廠商雖然看著接插件又多了5個pin而感到肉痛,但咬咬牙上了新接口,推廣效果相比成本的增加還是值得的?!?/p>
2013年7月,USB組織公開USB 3.1標準。按照通常的邏輯,USB 3.1就是USB 3.0的升級,但在今天討論USB 3.1是不是比USB 3.0更快,或是存在什么其他的進步卻是一個不成立的話題,因為USB 3.0已經不存在于USB-IF的定義里了。留下的現行標準里,除了代表2.0標準的Hi-Speed USB外,只有SuperSpeed USB和SuperSpeed USB10Gbps。
USB 3.1 Gen 1就是原來的USB 3.0,真正的新標準是這個叫USB 3.1 Gen 2。
單純從紙面數據上看,USB 3.1 Gen 2標準把理論傳輸速率給翻了一倍趕上了第一代Thunderbolt,還在編碼位寬從十位提升至百位的同時,把信令開銷從原來的20%壓低到了3%,可謂是長足進步。
比如采用了USB 3.1 Gen 2的三星移動SSD T5,傳輸速度可以達到540MB/s,而現在市面上支持USB 3.1接口的U盤,卻幾乎都是USB 3.1 Gen 1的產品。
三星T5速度展示
所以現在絕大多數宣稱支持“USB 3.1”標準,但不肯說明究竟是Gen 1還是Gen 2的電子產品或是PC配件,實際上骨子里都還是USB 3.0的能力。
我們在選購存儲產品時,應當盡量選擇USB 3.1 Gen 2產品,如上文提到的移動SSD T5。
以上便是筆者為大家總結的移動SSD為何要選USB 3.1接口才完美,希望大家喜歡。
來源:中關村在線